浏览数量:17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天佐路分校 发布时间: 2025-09-19 来源:本站
点彩画作为印象派艺术的标志性技法,以“色彩并置不混合、视觉融合显层次” 的独特创作逻辑,承载着西方现代艺术对光影与色彩的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色彩感知与细节表现力的优质载体。为落实 “以美育人” 教育理念,契合《点彩游戏》的单元教学要求,摄山星城小学天佐路分校美术组创新研发 “点彩技法+名画改画” 融合课程,引导学生以指尖 “小点” 重构经典名画,在方寸画布间感受艺术大师的创作巧思,让经典艺术在童趣笔触中焕发新活力。
第一次上课
2025年9月15日下午第一节课,董家宇老师在二(1)班开启《点彩游戏——名画改画》首次教学实践。本课以《点彩游戏》为基础,聚焦 “点彩原理理解”与“名画创意改画” 两大核心目标。课堂伊始,董老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修拉《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西涅克《海滨公园》等经典点彩作品,结合“放大镜观察原作细节” 的互动环节,让学生直观感受 “无数小点构成完整画面” 的奇妙效果;随后用动态课件演示“单色点→双色点→多色点” 的视觉混合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点彩画 “以点塑型、以色传情” 的核心原理。
进入实践环节,董老师选取梵高《向日葵》作为改画范本,指导学生分步骤创作:先用铅笔轻描花盘、花茎的简化轮廓,再根据原作色调选取明黄、橘红、深绿 3 种核心色彩,最后用水彩笔以 “大小错落” 的点彩手法填充——花盘中心用密集小点叠加出厚重感,花瓣用松散大点表现舒展形态。课堂上,学生们热情高涨,但部分学生在轮廓勾勒阶段因《向日葵》花盘纹理复杂出现卡顿,还有学生对点的 “疏密搭配” 把握不准,导致画面缺乏层次。
课后,美术组成员围绕本次教学展开深度研磨。章荔老师肯定了 “原作赏析+动态演示” 的教学设计,认为有效降低了点彩原理的理解难度,但提出改进建议:一是《向日葵》花盘纹理对二年级学生而言仍有难度,下次可提供《小雏菊》《鸢尾花》等线条更简洁的名画片段作为备选;二是点彩工具仅展示了水彩笔,可补充棉签、手指等更易上手的工具,适配不同操作能力的学生。杜新新老师则指出,小组讨论 “如何选色” 时,部分小组因过度纠结延误创作,建议下次提前提供 “名画色调参考卡”,明确核心色彩搭配,缩短讨论时长。
第二次跟进
2025年9月17日上午第一节课,杜新新老师在三(3)班开展《点彩游戏——名画改画》第二次优化教学。针对首次课的问题,董老师首先调整教学素材:通过PPT对比展示 “复杂范本(《向日葵》)” 与 “简化范本(《小雏菊》《鸢尾花》)” 的改画效果,允许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自主选择;同时新增 “工具体验环节”,用实物演示 “水彩笔点(精细)、棉签点(柔和)、手指点(粗犷)” 三种技法的操作方式,还现场示范 “同一画面用不同工具点画的差异”,帮助学生快速确定创作方案。
实践指导阶段,杜老师采用 “分步拆解+一对一辅导” 模式:第一步强调 “轻线勾轮廓”,重点讲解 “如何找准名画主体(如雏菊花瓣、鸢尾花叶片)的位置比例”;第二步结合 “名画色调参考卡”,举例说明 “《小雏菊》可用白+浅紫+嫩黄,《鸢尾花》可用浅蓝 + 淡紫+深绿”;第三步示范 “疏密点彩技巧”,用黑板画对比“密集点(近景细节)”与“松散点(远景氛围)”的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层次营造。过程中,杜老师重点关注首次课操作困难的学生,手把手指导点画力度与节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进度。
课后研讨中,美术组教师一致认可本次教学优化的效果。章荔老师观察到,本次选择 “简化范本” 的学生占比从首次课的40%提升至80%,操作卡顿率显著下降,且因工具选择更灵活,学生作品呈现出多样风格——有的用棉签点画《小雏菊》花瓣,呈现出柔和的渐变感;有的用手指点画《鸢尾花》花茎,展现出活泼的肌理感。董家宇老师补充道,“名画色调参考卡”有效解决了“选色难”问题,但仍有少数学生对“点彩层次感”理解不足,建议下次在教室墙面张贴 “点彩疏密对比示意图”,方便学生随时参考。
本次 “点彩游戏+名画改画”教研课程,通过“两次教学实践、两次集中研磨”,既帮助学生扎实掌握了点彩技法的核心要点,又引导他们在经典名画的重构中提升了审美感知与创新表达能力。摄山星城小学天佐路分校美术组将继续以新课标为导向,深化“经典艺术与课堂实践”的融合探索,让美术课堂成为传承艺术瑰宝、培育审美素养的重要阵地,助力学生在艺术熏陶中健康成长。
撰稿:杜新新
拍照:章荔
一审:章荔
二审:陈焜
三审:俞红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天佐路校区 版权所有
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天佐路校区信息中心维护 苏ICP备09027009号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