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星光摄小】与“粽”不同的植物 ——栖霞科协大讲堂之摄山星城小学专场

浏览数量:14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天佐路分校     发布时间: 2025-05-27      来源:本站

端午佳节将至,为弘扬传统文化、普及植物科学知识,2025年5月26日下午,南京中医药大学邹立思教授走进我校,以《与“粽”不同的植物》为主题,以端午传统民俗为脉络,结合药用植物专业视角,带领师生从一枚粽子、一幅古画中探寻植物背后的文化密码与科学价值。

照片2.jpg

照片5.jpg

邹教授以端午主题画“午瑞图”为引子,展示了图中粽子、石榴、蜀葵(端午花)、艾叶、菖蒲、香石竹、樱桃等元素,指出红色是端午的核心色调——从石榴的丹红到蜀葵的绛色,既呼应“五月榴花红似火”的时节特征,更承载着古人以红色驱邪避灾的民俗信仰。他特别强调,艾叶与菖蒲的“悬挂仪式”不仅是文化象征,其挥发的芳香物质更具抑菌驱虫的实际功效,是传统智慧与自然科学的巧妙结合。

“一片粽叶,半部植物史。”邹教授聚焦粽叶的多样性,揭示不同地域的植物选择逻辑,南方常用阔叶箬竹的叶片,因其宽大柔韧、四季常绿;北方则用芦苇叶,而河南信阳出土的战国粽子竟以槲树叶包裹,当地至今仍保留这一传统。此外,傣族的香茅芭蕉粽、海南的芭蕉碱水粽,则展现了柊叶、芭蕉叶等植物的多样性应用。

“北方大黄米粽和南方糯米粽,谁更古老?”邹教授从《诗经》“黍稷重穋”讲起,指出黍(大黄米)是中国最早的栽培作物之一,而糯米则是稻的变种,两者在粽馅中的选择反映了南北农业文化的差异。

邹教授还列举了端午时令植物:苋菜富含铁元素,适合贫血人群;南京特产杨花萝卜清脆解腻;枇杷叶虽可止咳(如强力枇杷露),但含罂粟壳成分,儿童需慎用,体现了“药食两用”植物的使用边界。“古人过节不忘养生,这些饮食智慧至今仍有参考价值。”邹教授总结道。

本次讲座以端午为窗,将植物学、药学与民俗文化巧妙融合,不仅丰富了校园科普形式,激发了学生对植物科学的兴趣,更以生动方式传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健康理念。

 

撰稿:曹培菊

                                         拍照:吕文欣

                                        一审:许晗

                                        二审:朱冬梅

                                        三审:俞红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天佐路校区 版权所有
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天佐路校区信息中心维护 苏ICP备09027009号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