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星光摄小】基于推理论证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研究 ——摄山星城小学天佐路分校科学组第一次校本研修活动

浏览数量:6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天佐路分校     发布时间: 2025-09-25      来源:本站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研讨课则是教师成长的“加速器”。为深入探索基于推理论证的科学教学路径,切实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近日,摄山星城小学天佐路分校科学组的老师们围绕基于推理论证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研究开展了第次校本研修活动。

【第一次上课】

孙欣老师上课1.jpg

孙欣老师上课2.jpg

2025年917日,欣老师执教了《光的传播》一课。孙老师以探究光的传播路径为核心。首先,孙老师通过“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墙角另一边的物体?”这类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光传播路径的兴趣。紧接着,引入经典的手电筒与三个带孔纸板的实验作为主体探究活动:学生小组通过反复调试发现,只有当纸板上的小孔、手电筒和末端白屏严格处于一条直线时,光斑才能清晰出现;一旦光路被任何一块偏移的纸板阻断,光斑便立刻消失。这一现象为学生提供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强有力证据,师生据此共同归纳出核心结论。

在得出初步结论后,孙老师进一步抛出深化问题:“我们能否有办法让这条看不见的光线‘显形’,真正地看到它的直线路径?”此时,再引入激光笔和点燃线香的透明盒子实验作为拓展与验证。当激光束射入弥漫着烟雾的盒子时,一道清晰笔直的红色光路瞬间呈现在所有学生眼前,这不仅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印证了刚才的结论,也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极大地增强了科学探究的趣味性和实证性。最后,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原理解释学生排队是否整齐等生活现象,完成从抽象推理到直观验证,再到实际应用的完整科学探究历程。

【第二次跟进】

曹培菊老师上课1.jpg

2025年919日,曹培菊老师开展跟进式教学,同样执教《光的传播》一课。曹老师以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阳光穿树叶间隙、云隙、汽车远光灯、激光灯)为切入点,通过设问“这些不同光源的光传播路径有何共同点”,促使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初步推理,形成“光可能沿直线传播”的假设,为后续论证奠定起点。

接着曹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环境容易看到光束”,激活其对“介质对光传播可视性影响”的初步认知。提供激光笔、烧杯、线香等材料,让学生小组合作,在烧杯内制造烟雾后射入激光,观察并记录光的传播路径此环节通过“烟雾显迹”的设计,将抽象的光传播具象化,帮助学生直观看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辅以“喷水壶喷雾+激光笔”的演示实验,进一步验证光在空气(含小水滴的雾状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丰富感知维度。设计“手电筒光线穿过3个小孔在白屏成像”的打靶活动,明确规则后让学生小组尝试不同摆放方式。通过“成功/失败”的对比(小孔对齐则光斑出现,不对齐则光线被挡),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光沿直线传播,不会拐弯”的结论,将实验逻辑转化为学生可操作、可验证的游戏体验,深化对结论的理解。

【交流研讨】

课后研讨.jpg

课后研讨环节中,听课教师围绕这两节课展开热烈讨论,许晗老师认为两位教师的课例均打破了“重实验操作、轻思维推理”的传统模式,通过“引导假设、聚焦证据、组织思辨”,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思考者”而非“操作者”。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整个教学过程的论证链条:“生活现象猜想→实验证据收集→多场景推理验证→生活应用迁移”,明确每一步的推理逻辑(如从现象到结论的归纳推理、从原理到应用的演绎推理),帮助学生掌握“提出假设—寻找证据—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科学论证方法,提升学生推理论证能力与科学素养。

孙欣老师指出:曹老师这节课以推理论证为核心构建科学思维训练框架:在烧杯中的线香-喷壶空气中的激光构成的实验系统中,学生通过观察无烟时光路不可见有烟时光路显现的对比现象,经历"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结论修正"的完整认知循环。该设计引导学生从可见的散射现象反向推演光的直线传播特性,运用排除法论证其他传播方式的不可能性,最终建立光在沿直线传播的科学模型。这种基于实证的推理论证过程,不仅深化了对光学本质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通过具象实验抽象物理规律的科学思维能力,实现了从经验观察到理论建构的思维跃迁。

此次教研活动以同课异构为载体,为教师搭建了“实践—反思—交流”的平台,不仅深化了对“科学思维培养”的理解,更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策略,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科学组的老师们将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撰稿:曹培菊

拍照:许 晗

一审:许 晗

二审:李景平

三审:俞 红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天佐路校区 版权所有
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天佐路校区信息中心维护 苏ICP备09027009号 网站管理